氣囊(SRS)是汽車上的一種被動 裝置,其功用是減少交通事故導致的人員傷害程度。據統計, 氣囊氣體發生器與 帶共同使用,可以減少人員傷亡43%~46%。因此,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,SRS在汽車上的裝備率越來越高。近幾年,報廢車中裝備有SRS裝置的越來越多,若處理不當就有可能造成 人員傷害,正確進行 氣囊的報廢處理已 越來越重要。
氣囊維修時的注意事項
1)在點火開關轉到鎖止((lock)位置,并將蓄電池負電纜端子拆下20s或 長時間后才能開始 拆卸氣囊。
2)禁止對已經拆卸下來的 氣囊進行沖擊。
3)將已拆下的電氣式 氣囊的氣體發生器 端子短路,以端子間不產生電位差。
4) 氣囊應保存在陰涼處。
5)保存或運輸 氣囊時,禁止將氣袋一側朝 向地面。
6)禁止分 解 氣囊的構件。
7)在電氣式 氣囊的構件中,禁止沾上機油 潤滑脂。
氣囊的報廢處理
1、對報廢 氣囊進行處理的 性
當裝有主氣囊氣體發生器的車輛報廢時,如果不引爆車輛上的 氣囊,則 氣囊處于化學的、物理的危險狀態,可能引起人員傷亡事故。首先,未經處理的 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內部存在未經燃燒的點火劑或氣體發生劑,其中疊氮化納有劇毒,只要一耳勺就可使5一6人死亡。但是疊氮化納燃燒時可轉化為物質。其次, 氣囊引爆時的力非常大,若把 氣囊面向地面展開,其反沖力足夠把 氣囊沖高20m左右。為了避免這些危險在報廢車輛 時, 把 氣囊引爆展開。
2、 氣囊引爆處理方法
2.1機械式 氣囊引爆處理方法
拆下 氣囊,隨后把5個沒有輪惘圈、輪毅的輪胎堆放起來,將 氣囊懸吊在輪胎部位,讓 保險機構解除的 氣囊從20cm高度落下而 點火。
2.2電氣式 氣囊引爆處理方法
1)車下引爆 氣囊方法:用各公司規定的引爆展開處理用插件或電纜線束進行連接,把5個輪胎堆放起來,將 氣囊旋轉于其中,利用蓄電池作 為電源進行引爆展開作業。
2)車上引爆 氣囊方法:將車移到空曠處,打開所有車窗和車門,拆下蓄電池負和正,將蓄電池搬出車外;至少30s后,拆下 氣囊控制塊連接器,在氣囊引發器端各接一條10m長的電線;讓在場人員退出10m外,將電線觸及12V蓄電池的正負,此時能聽到氣囊爆炸的聲音;10min后, 氣囊冷卻,煙塵散盡,人才能過去。
2.3 氣囊引爆后的處理
不論是機械式或電氣式 氣囊,在引爆處理后 放入尼龍袋作廢品處理。
氣囊的工作原理
氣囊系統主要由碰撞傳感器、 氣囊電腦、SRS指示燈和氣囊組件四部分組成。其中氣囊組件由充氣元件和氣囊組成,均安裝在方向盤內或工具箱上端,小可分 解。充氣元件由電爆管、點火藥粉及氣體發生劑組成。充氣元件的功用是給氣囊充氣。氣囊由尼龍布制成,內表而敷有樹脂。
車輛發生碰撞時,碰撞沖擊力使碰撞傳感器和觸發傳感器接通,SRS電腦接通引爆電路,使電流流過電爆管,使其發熱將電爆管內的點火介質引燃,火焰隨即擴散到點火藥粉和氣體發生劑,產生大量氣體。氣體經濾網冷卻后進入氣囊內,氣囊急劇膨脹,沖破方向盤,緩沖對駕駛員和乘員的沖擊。充氣元件與氣囊安裝在方向盤上,與方向盤一起轉動,電爆管與SRS電腦之間的導線聯接是靠螺旋導線(游絲)來聯接的。
當汽車發生正而碰撞事故時, 氣囊控制系統檢測到沖擊力(減速度)超過設定值時, 氣囊電腦立即接通充氣元件中的電爆管電路,點燃電爆管內的點火介質,火焰引燃點火藥粉和氣體發生劑,產生大量氣體,在0.03秒鐘的時間內即將氣囊充氣,使氣囊急劇膨脹,沖破方向盤上裝飾蓋板鼓向駕駛員和乘員,使駕駛員和乘員的頭部和胸部壓在充滿氣體的氣囊上,緩沖對駕駛員和乘員的沖擊,隨后又將氣囊中的氣體放出。
氣囊根據安裝的位置及保護對象小同,主要分為:對駕駛員進行保護的氣囊,裝在方向盤內,防比駕駛員與轉向盤、儀表板及前擋風玻璃發生碰撞;對前排乘員進行保護的氣囊,裝在儀表板內,防比乘員與儀表板、前擋風玻璃發生碰撞;對后排乘員進行保護的氣囊,一般安裝在前排座椅的靠背上后部或頭枕內部,防比乘員與前排座椅發生碰撞。由于后排乘員受到的傷害程度較輕,后座椅 氣囊一般少之在轎車上使用。
早期的 氣囊為機械式 氣囊系統,現在氣囊廠家主要采用的是電子式 氣囊系統?;拘?nbsp; 氣囊系統包含了駕駛員、乘員正而保護 氣囊及 帶預緊裝置。
電子式 氣囊系統特點是由傳感器感知車輛運動情況,由MCU監控并作出判斷,判斷當前的事件是否是嚴重碰撞事件,如果是嚴重碰撞事件則驅動氣囊展開,保護駕乘人員的 。 氣囊作用過程為:碰撞發生后0}20ms內傳感器將信號輸送到 電子控制器(ECU),ECU判斷后確認是嚴重碰撞則引發負氣囊氣體發生器,在20--60ms內高溫、高壓氣體(氮氣)經過濾冷卻進入氣袋,氣袋張開形成氣墊,將乘員與車內裝備隔開,60-100ms后氣袋排氣孔打開,氣囊泄氣并收縮。氣體的阻力作用吸收了碰撞的能量,了氣囊對乘員頭部和臉部的壓力。乘員陷入較柔軟的氣囊中,使得乘員保護。較后氣體全部從排氣孔排出,氣囊癟下。